泰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高质量发展源于高质量创造
人气:2467 时间:2021-04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开启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怎样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创造是源头。放好这一汪“源头活水”,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国上下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知识产权创造的高质量发展导向鲜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高涨数据显活力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亮眼”的知识产权统计数据,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所在——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3万件,同比增长17.1%;商标注册576.1万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1052家,核准注册地理标志商标765件。
“逆势”增长的知识产权数据证实,2020年,我国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工作很“给力”。然而这些创新主体,不仅“面子”漂亮,“里子”也更结实。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达到28.1万件,占总量的12.3%。企业作为创新活动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共24.6万家,较上年增加3.3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5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2.2万件,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近六成。这组数据说明,国内发明专利结构不断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
不仅如此,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同样“逆势上扬”。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甚,但没有阻挡我国企业“出海”的航程——2020年,知识产权局受理国内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17.9%;收到国内申请人提交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同比增长16.1%。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为7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2%。从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能力进一步增强。
芯片产业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成为国内关注焦点。在这一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表现更加“惊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申请1.4375万件,同比增长72.8%。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在知识产权局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提交申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的企业数量达到5600余家,超过上年数量的2倍。“这表明,作为企业发展核心资源,更多的创新主体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保护,积极运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制度保护自身权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凸显出中国创新的活力、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也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的坚实基础和为此做出的不凡努力。
高效审查奠基础
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是近年来知识产权事业改革供给侧、满足创新主体需求的有力举措。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审查提质增效稳步推进,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4个月,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20个月,商标注册申请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4个月。
尤其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这样的“压减”显得尤为难得。
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一直以来,知识产权局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提升专利审查能力、压减审查周期、提高审查质量。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专利审查相关工作安排,精心筹划严密组织,通过加强审查员队伍建设、加快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优化审查周期管理等措施,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审查周期进一步缩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4个月,有利于创新主体快速获得权利稳定可靠的专利授权,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知识产权局为克服疫情影响,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便民利企服务,及时出台涉及网上办理业务、权利恢复、减少材料提交等便利化救济措施,对涉及疫情的专利申请开通“绿色通道”,予以加快审查。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起到了对冲疫情影响的积极作用。
“下一步,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审查的质量和效率,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为激励和保护创新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高质政策促发展
坚持高质量导向不动摇,政策的驱动力在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格局的构建中提供具体路径。2020年,知识产权局继续着力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首先在高校和中央企业深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导向,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出台《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联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重大攻关项目专利导航行动,支持解决“卡脖子”问题。这些举措为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埋下了火种。
高校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是知识产权创造的富矿。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高校科技创新中,基于科研项目结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申报等政策导向,出现了一些低质量、无应用前景的专利申请,既违背了科技创新的规律,也偏离了创新创造的初心。科技成果质量不高、“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阻碍着高校发挥知识产权效能、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20年2月出台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以专利为突破口,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3月,知识产权局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重大攻关项目专利导航行动,支持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显著增强,有效专利拥有量持续增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点专利布局等工作目标。
该意见指出,在加强高质量创造方面,企业应坚持知识产权战略引领,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以此培育高价值专利。除申请国内专利外,企业也应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制定海外知识产权策略,通过申请海外专利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国际商标注册、加强版权、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方面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的能力。
2020年11月,进入知识产权界的“颁奖时间”。知识产权局11月1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开幕式上颁发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11月14日在第十六届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上颁发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
中国专利金奖代表着中国专利创造的更高水平,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每届评选都吸引业界积极参与。此次评选,来自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知识产权局、相关全国性行业协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积极推荐,参评项目数量为历届之最。
专利创造的更高水平,如何体现高质量导向?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届中国专利奖参评项目不仅数量创新高,项目质量同样过硬,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此届获奖项目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出了制造业的“大国重器”,解决了一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数据显示出这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切实实现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据统计,在766件获奖发明专利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占比为62%,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明专利占比为83%。40项金奖获奖项目从实施之日起至2018年底,新增销售收入6600亿元,新增利润629亿元,新增出口1363亿元,效益十分显著。
2020年知识产权创造“成绩单”令人信心满满。2021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十四五”开局更值得期待。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传来好消息,“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提出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明确“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到2025年达到12件的预期目标。这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的导向,也是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发展新的期许和挑战。新目标已定,新征程开启,让我们共同期待,知识产权创造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开启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怎样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创造是源头。放好这一汪“源头活水”,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国上下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知识产权创造的高质量发展导向鲜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高涨数据显活力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亮眼”的知识产权统计数据,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所在——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3万件,同比增长17.1%;商标注册576.1万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1052家,核准注册地理标志商标765件。
“逆势”增长的知识产权数据证实,2020年,我国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工作很“给力”。然而这些创新主体,不仅“面子”漂亮,“里子”也更结实。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达到28.1万件,占总量的12.3%。企业作为创新活动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共24.6万家,较上年增加3.3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5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2.2万件,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近六成。这组数据说明,国内发明专利结构不断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
不仅如此,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同样“逆势上扬”。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甚,但没有阻挡我国企业“出海”的航程——2020年,知识产权局受理国内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17.9%;收到国内申请人提交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同比增长16.1%。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为7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2%。从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能力进一步增强。
芯片产业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成为国内关注焦点。在这一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表现更加“惊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申请1.4375万件,同比增长72.8%。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在知识产权局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提交申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的企业数量达到5600余家,超过上年数量的2倍。“这表明,作为企业发展核心资源,更多的创新主体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保护,积极运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制度保护自身权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凸显出中国创新的活力、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也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的坚实基础和为此做出的不凡努力。
高效审查奠基础
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是近年来知识产权事业改革供给侧、满足创新主体需求的有力举措。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审查提质增效稳步推进,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4个月,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20个月,商标注册申请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4个月。
尤其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这样的“压减”显得尤为难得。
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一直以来,知识产权局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提升专利审查能力、压减审查周期、提高审查质量。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专利审查相关工作安排,精心筹划严密组织,通过加强审查员队伍建设、加快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优化审查周期管理等措施,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审查周期进一步缩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4个月,有利于创新主体快速获得权利稳定可靠的专利授权,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知识产权局为克服疫情影响,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便民利企服务,及时出台涉及网上办理业务、权利恢复、减少材料提交等便利化救济措施,对涉及疫情的专利申请开通“绿色通道”,予以加快审查。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起到了对冲疫情影响的积极作用。
“下一步,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审查的质量和效率,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为激励和保护创新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高质政策促发展
坚持高质量导向不动摇,政策的驱动力在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格局的构建中提供具体路径。2020年,知识产权局继续着力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首先在高校和中央企业深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导向,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出台《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联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重大攻关项目专利导航行动,支持解决“卡脖子”问题。这些举措为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埋下了火种。
高校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是知识产权创造的富矿。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高校科技创新中,基于科研项目结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申报等政策导向,出现了一些低质量、无应用前景的专利申请,既违背了科技创新的规律,也偏离了创新创造的初心。科技成果质量不高、“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阻碍着高校发挥知识产权效能、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20年2月出台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以专利为突破口,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3月,知识产权局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重大攻关项目专利导航行动,支持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显著增强,有效专利拥有量持续增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点专利布局等工作目标。
该意见指出,在加强高质量创造方面,企业应坚持知识产权战略引领,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以此培育高价值专利。除申请国内专利外,企业也应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制定海外知识产权策略,通过申请海外专利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国际商标注册、加强版权、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方面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的能力。
2020年11月,进入知识产权界的“颁奖时间”。知识产权局11月1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开幕式上颁发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11月14日在第十六届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上颁发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
中国专利金奖代表着中国专利创造的更高水平,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每届评选都吸引业界积极参与。此次评选,来自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知识产权局、相关全国性行业协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积极推荐,参评项目数量为历届之最。
专利创造的更高水平,如何体现高质量导向?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届中国专利奖参评项目不仅数量创新高,项目质量同样过硬,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此届获奖项目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出了制造业的“大国重器”,解决了一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数据显示出这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切实实现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据统计,在766件获奖发明专利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占比为62%,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明专利占比为83%。40项金奖获奖项目从实施之日起至2018年底,新增销售收入6600亿元,新增利润629亿元,新增出口1363亿元,效益十分显著。
2020年知识产权创造“成绩单”令人信心满满。2021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十四五”开局更值得期待。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传来好消息,“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提出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明确“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到2025年达到12件的预期目标。这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的导向,也是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发展新的期许和挑战。新目标已定,新征程开启,让我们共同期待,知识产权创造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